立即下载
紫金山探紫金仙
2020-10-23 16:35:53 资兴发布 浏览量:

紫金山探紫金仙

“紫金山,在县东六十里。旧有佛殿,多灵应。知县吴子骐匾曰‘紫金宝殿’。江右吉水谏议邹南皋闻之,赍以匾曰‘南国西天’。永宁御史龙紫海匾曰“真源湛寂”。朝谒者甚众,今废。”——清乾隆《兴宁县志》

紫金山,海拔700多米,位于资兴市州门司镇(原彭市乡)塘家湾村的东面,山上有座古刹,叫紫金仙。从以上记载可知,紫金仙在清朝早期之前名气很大,不仅普通信众朝谒者多,就连很多官员都慕名前往朝拜,并题字赠匾,“南国西天”“真源湛寂”,对紫金仙的美誉之词非同凡响。再查吴子骐这位知县,得知他是贵州新贵举人,万历四十八年(1620)任的兴宁知县。可见,紫金仙在明朝非常兴旺。

但一度鼎盛的紫金仙早在乾隆年间或之前就已经被毁,高大的宝殿倒塌,那些牌匾也不知所踪。民间传说紫金仙毁于大火,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大火,是战乱、匪乱还是不小心而为,无从得知。尽管宝殿被毁,但紫金仙在民众心中的地位依然不倒。到了清朝中晚期,周边民众自发地将遗留的建筑材料重建了紫金仙。重建的紫金仙尽管非常简陋,但上山烧香拜佛的人依旧很多,因为据说紫金仙非常灵验,尤其是求雨。据嘉庆、光绪两部《兴宁县志》记载,“紫金山:……每清夜常见灯悬半空,光明四映,远观则有,近寻则无。乡人祷雨多应。”这里所记的紫金山前部分与乾隆《兴宁县志》差不多,只是把“真源湛寂”笔误成“真源堪寂”(古人抄书也经常出错)。“每清夜常见灯悬半空”,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紫金山上有什么神秘灵异之处吗?

4月10日,笔者在资兴市文物所干部欧艳文及塘家湾村干部的带领下,登上了紫金山。登紫金山要驱车到一个叫河家渡的自然村,再从该村旁上山。正是山花烂漫的季节,红艳艳的杜鹃开得无比灿烂,可河家渡村却毫无人息。一栋门楣上写着“河家渡生产队文化室”的土砖房已经倒塌了大半,但从其高大的残垣可知,多年前,这里是一个非常热闹的村庄。在村中转了一圈,只发现一名男子在干活,男子说他是在村里养鸡,村里的人都搬出去了,他也只是白天来。“又一个空心村!”我心里叹了口气。

登紫金山不太难,因为还有泥土小路可寻。但由于村干部带错了路,以致于我们在山上多转了个把小时,还额外发现了一座100多年前的古墓。好在后来村主任胡标赶到,才带我们找到了紫金仙遗址。

紫金仙遗址只剩下多块长条石了。那简易的石屋庵堂彻底毁于1958年,此后几十年间,无人再到这里来。我们看到重新垒砌的那点条石及石头下的一尊小小的观音菩萨,皆是今人所为了。遗址前面一块宽阔的坪地上已经长满了高高的杉树,我们在遗址周围寻找,用棍子拨开杂草灌木,希望找到一块古碑,但一无所获。不过站在紫金山上,正好可以看到对面的丫髻山,那被彭公砍出的大丫口山形,活像一个刀劈开的“丫”字。

“头顶紫金仙,脚踩上龙塘,谁能占得中,代代称侯王。”胡标告诉我们,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说紫金山一带有风水宝地,谁家的祖坟占中了,谁家就会出很多人才。

风水宝地是否被人占中,不得而知,但这里的确出了很多人才,因为这里的人们很重视教育。据塘家湾村的《清溪胡氏族谱》载,紫金山下在明清两朝先后建过两所书院,分别叫“砚光书院”和“紫泉书院”,从这两所学堂中走出了很多读书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塘家湾村胡氏家族的大孝子胡正谊(明末清初的一代宿儒喻国人为其作传),以及胡正谊的曾孙胡清溪。此祖孙二人皆有传入县志、州志。对此,乡人为之语曰:“乙未还生乙未子,孝顺仍产孝顺儿。”有官员赠联赞云:“祖孝贻孙孝,母旌继子旌。”

胡氏先人至孝的故事至今在当地流传,值得后人学习!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白梅

编辑:龙志飞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