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籽均匀地倒入碾槽
放入油饼
曹小清用古法榨油
清油从油槽缓缓流下
古法榨出的茶油色泽透亮浅黄
在州门司镇波水村,一群年逾花甲的村民重拾古法榨油的家伙什,重开了一座古法榨油坊。榨油坊不采用任何现代化工具,只依靠水力和人力,就榨出了一桶桶“致富油”。临近春节,州门司镇波水村的古法榨油坊又重新热闹了起来。
今年65岁的村民曹小清将收集来的油茶籽平铺在灶台上。今年的油茶籽产量不如往年,每一颗油茶籽在曹小清眼里,都来之不易。通过严格控制灶台生火的热度将油茶籽中的水分烘干,这一步完成的好坏对最后的产量至关重要。“第一道工序过不了关,以后的出油率都受影响。”曹小清说。
与曹小清一同开榨油坊的还有村里的其他10多名60岁以上的村民,他们每个人都有着40年以上的榨油经验,曾经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如今成了抱团创业的“老伙计”。
他们将过去古法榨油的工具收集起来,缺失的部分就找木匠重新制作。榨油坊外的水车和圆柱形的碾盘就是将烘干后的油茶籽碾成粉末的重要工具。将油茶籽均匀地倒入碾槽,然后将卡住水车的楔子取出,水车便开始转动,同时通过连轴将动力传送到碾盘。
“都是祖宗传下来的工艺,用水做动力,又省时又省力,你看磨得这么细,比粉碎机还好。”合理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这是曹小清的祖辈们口口相传的心得。
溪水递过接力棒,蒸汽粉墨登场。将碾好的茶籽粉倒入蒸桶,湿热的蒸汽会让茶籽粉油脂的流动性更强。此时,曹小清和老伙计们也没闲着,他们需要在茶籽粉蒸熟前,将铁箍里的旧茶包取出,同时用稻草成放射状编拢,放入铁箍内为新的茶包做底子。随后,蒸好油茶籽粉将被包裹起来压实成油饼,通过油槽放入到整木凿成的榨槽里,装上各种规格的木楔就可以开榨了。在重达几十斤的撞锤和楔子的一次次的撞击中,一缕缕金黄的清油从油槽缓缓流下,香气顿时弥漫整个榨油坊。
放弃机械榨油,回归古法榨油,曹小清和村民们有着自己的打算。通过古法榨出的茶油色泽透亮浅黄,香味更加浓郁,每斤的收购价达到了65元,比机械榨出的茶油每斤价格高出一些。
村里的贫困户也将捡来的油茶籽放到这里榨油,依靠卖茶油,他们的平均收入也能达到一万元以上。同时,将古法榨油这种传统工艺与现代旅游项目相结合,也是他们60后乡村“男人帮”在探索的路子。
曹小清希望把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国家不是发展乡村旅游,全域旅游嘛,我们想看能不能从这个里面吸引顾客,到我们这里来看一看。”
来源:资兴新闻网
作者:李阳
编辑:龙志飞 欧文君
三审:龙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