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资兴市清江镇黄嘉村,提起李海燕的名字,邻里乡亲无不交口称赞。这位看似柔弱的农家妇女,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患病公婆撑起了一片温暖的晴空。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如清江之水,绵长而深沉,浸润着孝老爱亲的中华传统美德,成为了当地乡风文明最生动的注脚。
三千日夜:无声守护见真情
清晨六点,当资兴市黄嘉村还笼罩在山水间的薄雾中时,李海燕已经轻手轻脚地开始了她一天的工作。这份工作,没有薪水,没有假期,却需要倾注全部的心血与耐心。她的第一站,是78岁婆婆的床前。10年前,婆婆因头部血管栓塞手术植入支架,又常年受心脏病、高血压困扰,长期卧病在床。李海燕熟练地扶起老人,先是为她测量血压,然后轻轻将降压药片放入老人口中,再递上温度恰好的温水。由于吞咽功能不好,婆婆吃药时常感困难,李海燕从不催促,总是耐心地轻拍她的后背,柔声说着“妈,慢慢来,不着急”,直到确认药片顺利咽下。
伺候完婆婆服药,她立刻转身走向85岁的公公。公公的情况更为复杂,视力严重衰退几近失明,还饱受三叉神经痛的折磨,病发时疼痛难忍,情绪也容易低落。李海燕每天早上的“必修课”之一,就是用温热的毛巾为公公敷脸,然后力道适中地为他按摩面部,以缓解那钻心的疼痛。这套动作,她做了十年,手法早已娴熟,其中包含的体贴与关爱,却历久弥新。
简单的早餐之后,是一天中最繁重的护理工作。为防止长期卧床的婆婆生褥疮,李海燕定时为她翻身、擦洗身体。夏天,她每天为老人擦身两三次,保持清爽;冬天,她总是提前将换洗衣物在火炉旁烘暖,再小心翼翼地为老人换上。清洗弄脏的衣裤床单是家常便饭,但她从未有过一丝嫌弃,总是及时换洗,让老人始终保持着干净体面的尊严。
公公因眼疾生活无法自理,喂饭成了技术活。每一口饭、每一勺汤,李海燕都要先亲自试试温度,再慢慢地喂到老人口中,一顿饭下来,常常需要半个多小时。她常说:“老人就像孩子,得用心哄着,耐心陪着。”
夜晚,当家人陆续睡去,李海燕的“值班”却还未结束。公公的神经痛常在深夜发作,痛苦的呻吟声就是她的起床号。她总会立刻起身来到老人床前,倒水、喂药、热敷按摩,轻声安抚,直到老人重新入睡。这样的夜晚,十年里不知经历了多少。她用自己的不眠,换来了老人的安宁。
柔弱双肩:有力担当扛风雨
2016年,李海燕和丈夫黄炼结婚时,巨额的医疗费用像一座山,两位重病老人的长期照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冰冷的现实,她没有退缩,而是与丈夫一起,默默地用双肩扛起了这一切。丈夫为了多挣些钱,早出晚归在清江本地打零工,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在了李海燕柔弱的肩膀上。
她成了这个家的“大总管”和“顶梁柱”。在照料老人起居的间隙,她精打细算地操持着家务。她在房前屋后开辟了小菜园,种上时令蔬菜;养了几十只鸡鸭,鸡蛋鸭蛋既能给老人补充营养,也能换些零钱补贴家用。每一分钱,她都花在刀刃上,优先保证公婆的医药费,自己和孩子们则能省则省。村里人见了,都说:“炼仔娶了个好媳妇,换了别人,这个家早该撑不住了。”面对称赞,李海燕总是朴实地笑笑:“进了黄家的门,就是黄家的人。他们把我当亲女儿待,我就得尽心。”
生活的考验接踵而至。除了照顾老人,家里还有11亩柑橘树需要打理,这是全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春剪枝、夏除草、秋收获,李海燕见缝插针地往果园里跑,那双本应细腻的手,因长期劳作而变得粗糙,却撑起了全家人的希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22年,清江镇柑橘产业遭遇毁灭性的黄龙病侵袭,李海燕家的果园也未能幸免。看着曾经郁郁葱葱的果树一片片枯黄,多年的心血即将化为乌有,丈夫黄炼蹲在地头,沉默不语,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李海燕心里同样在滴血,但她知道,此刻自己不能倒下。她走到丈夫身边,抹掉自己的眼泪,用力将他拉起来,语气坚定地说:“树没了,咱们还能再种。只要人在,家就在,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这句朴素的话语,充满了力量,重新点燃了一家人的信心。他们忍痛砍烧了所有病树,开始筹划未来的出路。
一片孝心:绵延传承亮家风
十年光阴,三千多个日夜的坚守,靠的绝不仅仅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内心深处那份对长辈的孝心以及对家庭的责任。有人曾委婉地提醒她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她却坦然回答:“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有难处一起扛。”这句简单的承诺,她用自己最宝贵的十年青春,做了最坚定的兑现。
婆婆时常感到内疚,拉着李海燕的手含泪说:“孩子,这个家亏待你了,让你受苦了。”李海燕总是笑着摇头,替婆婆擦去眼泪:“妈,您别这么说。能照顾您和爸,是我的福分。有您二老在,咱们这个家就是完整的。”在她看来,孝道并非遥不可及的大道理,它就融汇在每日的一粥一饭里,体现在风雨无阻的陪伴中,是柴米油盐中的不离不弃。
她的言行,也深深影响着下一代。一双年幼的儿女,在妈妈的身教言传下,从小就懂得孝敬爷爷奶奶,会主动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孝老爱亲的良好家风,在这个普通的农家悄然传承。李海燕的感人事迹渐渐传开,她成为了黄嘉村、清江镇乃至资兴市孝老爱亲的典范。面对荣誉,她依然保持着一贯的谦和与平静。有人问起她坚持的秘诀,她的回答朴实而震撼人心:“不是因为坚强,而是因为责任,因为爱。这个家需要有人扛,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
李海燕的身影,日复一日地在灶台、农田和病榻之间穿梭,在晨曦与灯火间忙碌。她就像一盏不灭的灯,光亮虽然微弱,却足以驱散病痛与困苦带来的阴霾,温暖着两位老人的晚年,照亮了一个虽然清贫却充满温情的家。她用十年最美的年华,诠释了“孝老爱亲”最动人的含义,也让我们相信,真正的伟大,正蕴藏在这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之中。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雷宛桦 何彦卿
一审:黄珊珊
二审:黄欣
三审:李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