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隆隆——”日前,在八面山瑶族乡坪田村,稻田里的收割机正开足马力穿梭,金黄的稻穗被卷入机身,转眼便化作颗粒饱满的稻谷倾泻而出。村民黄发林笑弯了眼:“往年收稻谷还要自己雇人、找机械,很耽误时间,今年我们村上有农机专业合作社,一个电话就有收割机上门服务,一亩地一小时就可以收完,大大方便了我们种植户。”
这幅丰收图景的背后,是省供销合作总社与市供销合作联社打出的“灾后重建+农业服务”组合拳。去年洪灾后,省供销合作总社将八面山瑶族乡列为“千县千社”示范项目所在点,以坪田村为起点,从“建组织、添设备、搭平台”三方面发力,与市供销合作联社共同出资成立八面山供销合作社有限公司,下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帮村民把“受灾田”变回“希望田”。
八面山瑶族乡坪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小清介绍,在省、市供销部门帮扶下,村里组建了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了旋耕机、无人机、烘干机等“新农具”,还整合了农机大户的81台农机,让村民们农忙的时候有了可靠帮手。“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烘干,现在种地全部都有机械帮忙了。通过耕地恢复,今年农作物种植面积1093亩,其中水稻500亩。下一步,我们收割完后进行油菜种植。相信在省、市供销合作社的帮扶下,我村会越来越好。”黄小清高兴地对记者说。
“原来没有引进设备之前,种1亩油菜要800块钱,通过引进设备达到300多块钱1亩,节约了大概400块钱1亩,而且效率要更高。”市供销合作联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李业武说。
在八面山集镇,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的厂房已经完工,这是八面山供销农业社会化服务暨农产品集散中心。记者看到,工人正忙着调试冷库设备。该集散中心是八面山供销合作有限公司搭建的服务平台,目前项目已完成冷库验收,投入使用后不仅能解决坪田村及周边数万亩农田的“收储难题”,还能帮村民把竹笋、生姜加工后卖到粤港澳大湾区。“我们以八面山供销合作有限公司作为基础,试点流动供销工作。最主要的是要把农资送下去,把农产品收上来。我们一般的情况就是赶集这天下午五点收菜,利用客货邮把这个菜送到兴宁集散中心去,统一再配送到粤港澳大湾区去,实现全链条服务,让老百姓这些菜、农产品能够变成实实在在的收入和钱。”市供销合作联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任李业武说。
据了解,八面山供销社还为周边乡镇提供无人机飞防2.2万亩次、粮食烘干1500吨,接下来将进一步链接金融、物流资源,打造“农资供应+农机服务+农产品销售”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胡 恒珲
一审:胡恒珲
二审:袁勇杰
三审: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