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多地遭遇强降雨和极端天气,防汛形势严峻。基层乡镇作为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迅速行动、科学施策,以“防大汛、抗大险、救大灾”的使命担当,织密防汛安全网,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这场防汛攻坚战中,基层干部与群众同心协力,展现了责任与智慧的交织,为全省安全度汛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责任压实,构建防汛“全链条”体系
基层防汛的关键在于责任到人、预案到位。例如,桂东县寨前镇修订完善《防汛工作预案》,明确应急响应条件及防范措施,组建民兵应急分队、警民联防队等9个工作组,形成“排查—预警—处置—保障”全链条机制。涟源市龙塘镇则成立以党委书记为指挥长的防汛救灾领导小组,层层压实责任,通过“敲门行动”转移安置危房住户,确保“危房不住人”。这种责任细化到网格、任务分解到个人的管理模式,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精细化和实战性。
二、科技赋能,提升防汛“智慧化”水平
面对复杂多变的汛情,科技手段成为基层防汛的重要支撑。寨前镇构建气象卫星、水文监测站组成的实时监测网络,通过“村村响”广播、微信群等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为转移避险争取黄金时间。湖南省水利厅依托“水利深索”智能平台,集成雨情监测、险段巡查等功能,岳阳市更运用车载物探设备为防洪堤“体检”,实现“天空地水工”一体化监测。科技不仅提高了预警精准度,更让防汛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御。
三、干群同心,凝聚防汛“共同体”力量
基层防汛的成效,离不开干部冲锋在前与群众积极参与的双向奔赴。新化县吉庆镇34支应急队伍、397名抢险人员24小时待命,党员干部深入一线清理路障、抢修滑坡,将“红色战线”延伸至村户。双峰县印塘乡发挥“片组邻三长”制度优势,干部逐户排查隐患,群众主动参与清淤排险,干群合力疏通高速塌方路段,保障交通生命线畅通。这种上下联动、群防群控的机制,彰显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四、未雨绸缪,筑牢长效“防御线”
防汛不仅是应急之战,更是常态之治。湖南省水利部门年初即部署“一号文件”,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毁工程修复,2025年已完成907座小型水库整治,水毁修复率达91%。基层乡镇同步强化物资储备,如寨前镇梳理590余件防汛物资,龙塘镇配备挖机、砂石等抢险设备,确保关键时刻“拿得出、用得上”。这些举措为应对极端天气提供了长效保障。
基层防汛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一场对治理能力的考验。从责任落实到科技赋能,从干群协防到长效备汛,湖南基层乡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行动力。当前,汛期尚未结束,防汛仍需绷紧弦、拉满弓。唯有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系统观念,方能筑牢“安全堤坝”,守护万家安宁。
来源:中共资兴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郑华
一审:黄珊珊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