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先进适用农机装备研发应用和农业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部署“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可喜的是,一些年轻人正带着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投身希望的田野,这些充满科技感与生命力的画面,构成了当代中国农业的生动图景。为“三农”注入科技新活力、增收新动力。新农人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重塑着传统农耕的面貌,更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诗行。
一、思维破壁:从"面朝黄土"到"数字赋能"
新农人带来的首要变革是思维方式的革新。他们不再困守"春种秋收"的线性思维,而是建立起全产业链的立体认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90后农场主将水稻种植与稻田画艺术结合,打造农旅融合新业态;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返乡硕士用区块链技术为千年农耕文明注入数字基因。这种思维跃迁突破传统农业的物理边界,让土地生长出无限可能。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构建起现代农业的"智慧大脑"。田间地头的物联网设备如同神经末梢,实时感知着作物的呼吸韵律;云端大数据平台犹如中枢神经,精准调控着生产的每个环节。当北斗导航系统与播种机对接,当AI算法优化着灌溉策略,农业生产正经历着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质变。
二、价值重构:从"谋生手段"到"生命美学"
新农人群体赋予土地前所未有的文化厚度。在浙江丽水,建筑师改造百年古村打造"云上农耕"体验空间;在四川丹棱,青年创客将柑橘种植变成可触摸的田园美学。他们用艺术眼光重新诠释农耕文明,让土地不再是单纯的生产资料,而是承载乡愁记忆、传递生态智慧的文化载体。这种价值跃升推动农业向"第六产业"演进。当稻田变身露天美术馆,当果园成为自然教育基地,农业生产的三次产业界限逐渐消融。北京郊区的"共享菜园"模式,让市民在躬耕中重拾土地情结;海南的咖啡庄园,将种植、加工、品鉴融为沉浸式体验。这种产业形态的创新,正在重构城乡关系的底层逻辑。
三、文明赓续:从"乡土中国"到"未来乡村"
在江苏昆山周庄,青年创客用数字技术活化千年水乡肌理,让古镇在数字孪生中焕发新生;在陕西袁家村,新农人通过现代设计转译关中民俗,打造出传统与现代对话的乡村样本。这些实践表明,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要在传统文脉中培育现代文明的根系。新农人群体正在创造一种更具韧性的发展范式。他们探索的社区支持农业(CSA)模式,构建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任纽带;实践的"农业+"跨界融合,开辟出乡村价值的多元转化路径。这种创新不是对工业文明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范式革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实现有关目标,关键在人。年轻的新农人展现出朝气、创新、干劲,为“三农”发展加添新活力。在这片承载着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新农人正用智慧与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种子,让乡村振兴的梦想在新时代的春风中拔节生长。
来源:中国建设银行资兴支行
作者:盘宣辰
一审:黄珊珊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