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芙蓉国评论·资新评丨守护蓝色星球,让生态文明之光照亮永续发展之路
2025-04-28 16:17:56 资兴发布 浏览量:

芙蓉国评论·资新评丨守护蓝色星球,让生态文明之光照亮永续发展之路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站在地球日的时间坐标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认识到:地球不是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的遗产,而是我们从子孙手中暂借的家园。当毛乌素沙漠的绿色奇迹在塞北风沙中绽放,当“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当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5辆行驶在中国大地,人类文明正站在一个关键转折点——唯有将环保理念融入365天的日常,才能让地球日真正成为永续发展的起点。

秦岭山脉的褶皱里,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饰与甲骨文的“林”字遥相呼应,诉说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吕氏春秋》记载的“川泽非时不入网罟”,比西方环保理念早了两千年。在敦煌莫高窟第296窟的壁画中,北周画师以赭石与青绿描绘的“流水长者”本生故事。这些文明印记不是历史的标本,而是千年文脉滋养生态智慧。”

毛乌素沙漠的绿色蝶变,便是这种智慧的现实践行。从1950年代至今,三代治沙人接力70余年,在4.22万平方公里的沙海中种下3000万亩林木,让沙丘年移动速度从5米降至不足1米。陕西榆林的农民石光银,带领乡亲们在沙窝里造出百亩绿洲;治沙英雄牛玉琴用40年光阴将7万亩荒漠变为森林。他们的故事证明:生态修复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需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为子孙后代积蓄绿色资本。

环境保护从来不是“独角戏”,而是全民参与的“交响乐”。从政府到企业,从社区到个人,每个主体都是生态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部门需以“长牙齿”的环保制度守住生态红线,企业要以科技创新打开绿色发展新空间,公众则需将环保意识植入生活细节:少开一天车、多省一度电、做好一次分类。各级各类学校要将环保课程融入整个教育教学体系,通过课堂教学、短视频科普+线下工作坊、社会环保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增加环保知识的趣味性和实践性。点滴行动汇聚成海,每个人都是绿色革命的“微细胞”。

在国际舞台,中国也始终是绿色发展的“行动派”。从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到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从“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到风电、光伏设备出口覆盖全球。中国以占全球5%的淡水资源、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却将单位GDP能耗下降26.4%,成为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正以东方智慧解答“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纪之问。正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价:“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珍爱地球,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让每一天都成为“地球日”,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从“4·22”到每一天,让我们以文明之名许下承诺:珍视每一寸土地、敬畏每一个生命、节约每一份资源。唯有如此,蓝色星球方能永续转动,人类文明才能与自然共写生生不息的史诗。

来源:中共资兴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一审:欧阳雨桐

二审:黄欣

三审:廖英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