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外卖员深夜痛哭”的同一演员在20个城市“丢电动车”,当“被家暴女性”连续剧精准卡在直播带货前5分钟,当“助农”悲情剧本背后是高档餐厅的牛排消费,短视频领域的恶意营销已演变为数字时代的新型公害。为进一步深化短视频恶意营销问题治理,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中央网信办自4月15日起,开展为期3个月的“清朗·整治短视频领域恶意营销乱象”专项行动,从严打击恶意虚假摆拍、散布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违规引流营销等恶意营销乱象。
流量至上的畸形生态正在透支社会信任。短视频平台的崛起重塑了信息传播格局。截至2025年,我国短视频用户已突破10亿,日均使用时长超过150分钟。这种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本应成为文化创新的沃土,却在资本裹挟下异化为流量争夺的战场。某些创作者为博取眼球,将人性弱点转化为“流量密码”:穿着黑丝教做菜、用虐待动物博眼球、编造“退休金暴涨50%”的谣言。更隐蔽的是,部分账号通过“换脸”“P图”等技术手段,将电影片段篡改为“某地暴乱”的虚假新闻,甚至利用AI生成器批量生产“成功学”课程,形成黑色产业链。这种乱象的根源在于平台算法的“审丑驱动”。部分平台的流量分配机制存在严重扭曲,正能量视频播放量不过万,摆拍卖惨内容却轻松破百万,暴露出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的深层冲突。当平台将黑红流量纳入KPI考核,当算法推荐权重向争议性内容倾斜,整个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专项治理是对数字文明底线的刚性守护。此次专项行动直击四大毒瘤:摆拍、谣言产业链、低俗擦边球、黑产导流。从虚构“苦情戏”收割公众善意,到假冒专家散布专业领域谣言;从街头搭讪骚扰路人,到利用“快速致富”噱头诱骗老年人,每一项整治重点都精准指向社会痛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行动特别强调压实平台责任,要求建立“恶意营销账号黑名单”,对算法机制进行根本性调整。这意味着,那些靠制造焦虑、煽动对立牟利的账号将失去生存土壤,真正优质的内容创作者将获得公平的流量分配。技术治理与制度创新的双重发力,彰显出网络治理的智慧升级。一方面,AI审核系统通过多模态识别技术,实现对虚假内容的毫秒级筛查;另一方面,平台被要求完善标签标注功能,明确区分“虚构演绎”与“真实记录”。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体命运的转折,更预示着行业生态的深刻变革,靠真本事吃饭的创作者正在迎来春天。
重建信任需要全社会的集体觉醒。整治行动的深远意义,在于重建数字时代的信任生态。当“狼来了”的故事太多,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就会被消耗殆尽。专项行动的价值不仅在于清理网络垃圾,更在于唤醒公众的媒介素养。我们需要学会识别“眼泪汪汪必卖货、惊天反转有剧本、专家头衔靠PS”的套路,对那些让人“立即转账”“疯狂剁手”的视频保持警惕。这场治理更是一次数字伦理的集体启蒙。短视频平台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社会价值为代价,而应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促进文明互鉴的载体。当知识科普、技能教学、文化传承类内容获得流量倾斜,当算法推荐回归“价值赋能”导向,短视频才能真正承担起“数字时代新文明”的历史使命。
站在数字时代的关键节点,此次专项行动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实践。它不仅为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锚定坐标,更向全社会传递明确信号: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流量狂欢必须守住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和文明底线。期待各平台压实主体责任,广大创作者坚守职业操守,网民提升媒介素养,形成政府监管、企业主责、社会协同、网民自律的共治格局,让短视频真正成为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服务人民群众的优质载体。
来源:中共资兴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作者:盘宣辰
一审:陈如婧
二审:欧文君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