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直播带货以直观、互动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消费增长、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然而,虚假宣传、假冒伪劣、数据造假等乱象也随之滋生,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如何在行业蓬勃发展中守住诚信底线,实现理性消费与法治监管的双向奔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乱象频发:虚假繁荣下的信任危机
直播带货的“即时性”与“氛围营销”特点,为不法商家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四川某主播唐某杰以“凉山助农”为幌子,虚构产品产地、伪造采购视频,利用消费者同情心牟取暴利,最终因虚假广告罪获刑。类似案件屡见不鲜:青岛一主播将普通大米虚假宣传为“五常大米”,销售额超90万元,被市场监管部门重罚25万元;更有直播间宣称“100%羊绒”的服装经检测竟不含一丝羊绒纤维,公然挑战消费者信任底线。这些行为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侵蚀了“助农”“地理标志产品”等社会公益和区域品牌的价值,形成恶性循环。
理性消费:抵御营销陷阱的第一道防线
面对主播话术诱导与“限时低价”的狂欢,消费者需保持清醒。南宁12315中心提示,冲动消费、盲目跟风是直播购物的主要风险点,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官方旗舰店,核查商家资质,留存直播录像、支付凭证等证据,避免陷入“场外交易”等维权困境。此外,消费者应主动破除“专业壁垒”,如通过第三方检测、对比同类商品价格等方式验证宣传真实性。例如,有消费者耗时两月检测出直播间宣称的“真皮沙发”实为人造革,最终在监管部门介入下维权成功。理性消费不仅是自我保护,更是倒逼行业规范的群体力量。
法治重拳:构建长效监管生态
乱象治理离不开法治利剑。2025年市场监管总局拟出台《直播电商监管办法》,明确压实平台审核责任、加强商品抽检、严打虚假广告等措施,推动行业从“野蛮生长”向规范发展转型。地方层面,安徽发布《直播电商合规经营指引》,要求平台及主播全面披露商品信息、禁止欺骗误导消费者;浙江则开展“网络直播营销违法行为专项治理”,重点打击虚假宣传、刷单炒信等十大乱象,并推动建立“绿色直播间”示范体系。司法实践中,多起主播因销售假冒商品获刑,如李某售假案涉案金额数百万元,被判三年有期徒刑,平台连带受罚,彰显了“行刑衔接”的威慑力。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郑华
编辑:欧阳雨桐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