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战略,这一理念既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化实践,也是破解增长瓶颈、激活社会活力的关键钥匙。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将更多资源投向人的全面发展,既是民生改善的必由之路,更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这一战略标志着我国发展逻辑从“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深刻转变,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持久动能。
一、发展观的迭代升级
“投资于人”战略的本质是发展理念的革新。传统模式中,物质资本投入占据主导,人的价值常被简化为生产要素。而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加速,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杠杆。当一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后,增长动力必然转向人力资本的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这一转型关键期,“投资于人”战略的提出恰逢其时。
这一战略的深层逻辑在于,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起点和归宿。教育、健康、技能等领域的投入,不再是单纯“成本支出”,而是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战略投资。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水平、健康素质和创新能力,既直接改善民生福祉,又为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提供坚实支撑。这种“民生—经济”双向赋能,正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
二、“三位一体”的民生发展逻辑
“投资于人”需在就业、收入、消费三大环节协同发力,形成“稳就业—促增收—扩消费”的良性循环。
就业领域需实现“量”与“质”的双重突破。新业态、新职业的涌现推动就业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产教融合等政策,推动劳动力市场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引领”,既缓解结构性矛盾,又为新兴产业储备人才。尤其在人工智能、绿色经济等领域,前瞻性的人力资本布局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
收入分配需构建“公平与效率”的动态平衡。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既激发市场活力,又通过社会保障托底民生,畅通社会流动渠道。
消费领域重在释放“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的乘数效应。居民消费能力提升不仅依赖收入增长,更需稳定预期、优化环境、创新供给。完善公共服务、培育新型消费场景,让消费成为拉动增长的持久引擎。当教育、医疗等后顾之忧逐步化解,消费潜能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现实动力。
三、民生与经济的共生共荣
“投资于人”战略的深远意义,在于打破民生与经济的“二元对立”,构建二者深度融合的共生关系。民生投入本质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投资:优质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健康保障提升劳动效率,社会保障释放消费潜力。这些要素的积累,终将转化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与此同时,经济转型升级为民生改善开辟新空间。数字经济催生新型岗位,绿色产业创造高质量就业,服务业繁荣提升生活品质。这种“民生—经济”螺旋式上升,重塑社会财富创造逻辑——人的价值越被重视,发展可持续性越强;民生福祉越有保障,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越足。
四、面向未来的战略纵深
“投资于人”需向“人的全生命周期”延伸。从普惠性学前教育到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从青年创业扶持到银发人力资源开发,每个环节都需精准施策。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提供新抓手:大数据分析劳动力趋势,人工智能优化教育配置,区块链构建技能认证体系。当政策与科技同频共振,“投资于人”的效能将实现几何级增长。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这一战略推动社会价值观的重塑。当“人的发展”成为资源配置的核心导向,经济增长将转向更具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内涵式发展。这既是对“现代化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的深刻回应,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投资于人”战略既是发展手段的革新,更是发展目的的回归。它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仅是经济总量的跃升,更是14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全面提升。当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真正实现良性循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案,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情怀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盘宣辰
编辑:欧阳雨桐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