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却也让不法分子觅得可乘之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投资”“退费补贴”“消费充值”“证件办理”“期刊征稿”等幌子,假冒有关部门、单位的官方网站平台,大行诈骗之事,其手段之狡猾、迷惑性之强,令民众防不胜防,给社会秩序与民众财产安全造成极大危害。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些诈骗行径的猖獗,根源在于其精准利用了民众的需求心理。如近日,徐先生因工作评优需发表科技类核心期刊论文,登录“官网”找代理“走关系”,支付3100余元定金后却联系不上对方且网站消失。经半月谈记者调查,在某搜索平台搜索“生态经济”,点开排名第一的“官网”进行投稿,被所谓采编老师索要12800元,还被要求交300元审稿费,“审核”竟一天就通过。经查,该假冒网站备案公司在佛山,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发现办公地点无人办公。后对比真正的《生态经济》杂志官网,发现二者网站截然不同。这是典型的利用作者急于发表论文心理,假冒期刊网站,收取高额费用的诈骗行径,钱财一旦被骗便难以追查。又如在“退费补贴”骗局里,骗子利用部分消费者想挽回损失的急切心理,冒充知名培训机构,以退还学费为由,套取消费者银行卡信息,转走账户余额。此类行径,不仅违背商业道德底线,更是公然触犯法律红线。
从政府治理层面而言,打击此类诈骗活动刻不容缓。一方面,各部门需强化协同联动,形成反诈合力。公安部门要发挥侦查优势,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追踪诈骗线索,对犯罪团伙精准打击;市场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各类平台的监管力度,清查虚假网站,从源头遏制诈骗信息传播;网信部门则要做好网络空间净化,及时屏蔽、下架诈骗网址,阻断诈骗信息扩散渠道。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正如古人云:“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通过普及法律法规,让民众深知参与诈骗或被骗后隐瞒不报的法律后果,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同时,开展反诈专题宣传,揭露常见诈骗套路,以真实案例警醒民众,提高民众识骗防骗能力。
对于广大民众,自身防范意识的提升至关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需时刻保持警惕,做到“三思而后行”。不轻易相信陌生人的高额回报承诺,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下载可疑APP,涉及钱财交易务必核实对方身份与信息真实性。若不幸遭遇诈骗,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配合警方调查,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打击网络诈骗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政府、社会、民众携手共进。政府部门以雷霆手段打击犯罪、筑牢监管防线,社会各界积极宣传反诈知识,民众自身提高警惕,如此,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守护好民众的“钱袋子”,营造清朗、安全的网络环境与社会氛围。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让民众生活安心、舒心。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盘宣辰
编辑:黄珊珊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