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幸福民生新答卷
2025-09-23 15:25:14 资兴发布 浏览量:

幸福民生新答卷

编者按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郴州,寄予郴州“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殷殷嘱托。近年来,郴州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了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产业转型突破升级、开放高地加速崛起、生态文明成效显著的蓬勃图景。即日起,由市委宣传部牵头,郴州日报社、市广播电视台、湖南日报社郴州分社、红网郴州站携手推出“牢记殷殷嘱托 书写郴州答卷”系列报道,展现郴州在多方面的突破进展,讲述干部群众奋斗故事,见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谷学军 郴州报道

五载光阴,初心如磐。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首站便踏足郴州汝城沙洲,殷殷嘱托“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把郴州发展好”。如今,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牢记这份嘱托,以“半条被子”的初心为炬,将民生愿景化为幸福实景。

从汝城小村庄的“三色蝶变”到全市“十大惠民工程”的系统推进,从创业就业生态的蓬勃发展到教育健康事业的提质升级。连续三年民生实事工作全省排名前列,2024年民生可感行动获省政府大抓落实激励奖,“六直战法”“四支队伍”“五举措”等工作机制被省政府、媒体报刊重点推介。郴州以“民生温度”标注“发展厚度”,书写了新时代“为民初心”的鲜活注脚。

红色沃土育新机,小村庄撬动大产业

湘南边陲的汝城县,是总书记深情牵挂的地方。五年间,这把总书记寄予厚望的“小黄姜”,已“长”成产值超20亿元的大产业链。

小黄姜集散交易中心2.jpg

汝城小黄姜产业园仓库。(汝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汝城小黄姜产业园内,冷链集散中心工人忙碌分拣,各地货车穿梭不息,脱毒姜苗青翠葱茏。郴州市辰逸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军辉感慨:“脱毒培育起步晚,但供不应求,显现广阔前景,看来这条路走对了。”

科技创新为传统产业注入新动能,汝城县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组建科技特派专家团,攻克姜瘟防治难题,让姜农告别“漂泊找地”,实现稳定增收。产业园内,品相不佳的小黄姜也被“吃干榨尽”,鑫隆农业公司将其加工成姜粉、姜片,既提升附加值,又减少浪费,每年节省转运处理费超30万元。

WX20250922-102705.png

位于韩田村的汝城香火龙传承展览馆。(汝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产业的兴旺带动了乡村的全面振兴。与红色沙洲景区隔河相望的文明瑶族乡韩田村,依托“红色、绿色、古色”三色资源,实现“资源变资产、风景变‘钱’景、危房变菜园、果园变乐园”。村里拆危拆旧腾地建设“四小园”和村民活动广场,因地制宜打造韩田游乐园,融入龙文化元素,年创收超10万元;家训正家风,村规民风,建设文明家风馆,推行积分管理,设立环境卫生红黑榜,文明新风尚深入人心;立足传统村落底蕴,韩田村打造农旅融合“龙文化村”景点,香火龙非遗传承展览馆与龙游乐园相映成趣。

WX20250922-102840.png

秀水瑶族村。(汝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秀水瑶族村则盘活闲置老屋,打造集滨水嬉戏、采摘露营、民宿美食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基地,串联沙洲青创空间、秀水爱情谷等景点,并规划千亩特色水果示范基地。

五一村发动群众投工投劳2300多个工日,共商共建,完成改水改厕、雨污分流,拆旧复绿建设生态菜园、停车场,户户铺鹅卵石巷道,家家门前自成风景。

这些村庄的华丽转身,正是郴州牢记嘱托,将“半条被子”初心转化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生动缩影。

创业沃土活水来,就业生态焕新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月-8月,郴州市城镇新增就业46622人。这背后,是不断优化的创业就业生态。

创业带动就业成效显著。郴州积极探索“民宿+”发展路径,在汝城县秀水瑶族村引进企业建设精品民宿,发动农户发展特色民宿7家,形成产业集群,带动农副产品销售;北湖区创新“政策找人”机制,组建团队上门服务大学生创业,建立动态台账、配备“陪跑员”,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630万元;永兴县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提供“拎包入住”场地,整合银企资源,定制课程、推行帮代办服务;郴州经开区则构建“空间+服务+资源”三位一体的创业支持体系;宜章县聚焦重点群体,推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课程;宜章县推进智能化“零工驿站”建设,运用数智一体机、AI数字人等技术,构建“15分钟就业服务圈”。

WX20250902-121855.png

4月28日,“创业郴州 万事无忧”郴州市支持大学生创业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郴州市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

政策活水精准滴灌。郴州出台《郴州市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若干政策》15条,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大学生创业;创新“333”参互机制,3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和困难非公企业获保障。“零工驿站”、青创空间、技能培训讲堂……这些举措共同构筑了“创业郴州、万事无忧”的热土。

学有优教启新智,满意教育惠万家

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郴州不懈的追求。五年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画卷在福城大地徐徐展开。2024年,全市11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5%,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81所,新增义务教育学位11685个。

WX20250902-121717.png

安仁县一中的“特立科教楼”。

在安仁县一中,新建的“特立科教楼”配备先进实验室,激发了学生的饰演热情。为此,高一学生张诗琦感叹道:“多媒体虚拟教学让实验课变得有趣!”这栋投资3750万元的7层建筑,是全省11个“徐特立项目”之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郴州职业教育产教联合体联合103家单位成立,专业设置紧密对接“1221”现代化产业体系;特殊教育同步发展,11个县(市、区)均建立特教学校或特教班,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8.36%。

郴州深化教育综合改革,491所中小学全面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市县党政领导讲思政课300余场,组织“我的韶山行”“我的沙洲行”红色研学超60万人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配备专兼职思政教师8725名,培育名师工作室300余个。

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近三年全市本科上线人数达5.34万人,清华北大录取45人,录取飞行学员58人,2025年本科上线率55.58%,600分以上人数显著增加。体育教育成果丰硕,培养了易思玲、侯志慧、刘焕华、史逸婷等奥运冠军。

教育公平与条件改善同步推进。郴州全力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2024年优化提质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100所,实施薄弱环节改善项目377所。2025年补充配置电脑29188台,建设物化生考室237间,提质优化36所乡镇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提质优化60所乡村小规模学校。

病有良医护安康,健康郴州筑屏障

让群众就近“看上病”,真正解决“用药贵”的难题,是触手可及的民生福祉。这些年,郴州扎实推进“健康郴州”建设,筑牢全民健康屏障。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增强。2025年,郴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行动,截至8月底,已完成111.67万人,完成率约85%。苏仙区卜里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推出“家庭医生夜间签约服务”和“夜市”模式,组建小分队晚间深入社区签约,为上班族、学生和果农解决“签约难”问题,已覆盖777人。

WechatIMG6378.jpeg

苏仙区南塔街道长者食堂。

公共卫生与医疗体系不断完善。郴州被列为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城市。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创新出台《郴州市养老机构新增百岁老人的奖励办法》等政策,2025年建设社区老年助餐服务点32个已全部完成,在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时光守护”床位126张。苏仙区南塔街道的长者食堂提供70多个菜品,每餐10-13元,深受老年人欢迎。

医疗保障持续发力,桂阳县实施普通门诊按人头付费改革试点,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使用特定药品可100%报销,实现“确诊不出乡,拿药不出村”。

医保政策创新简化流程。以新生儿“出生一件事”为例,家长仅凭《出生医学证明》即可办理参保登记,出院时医疗费用直接结算,个人仅需支付自负部分,彻底避免了保障“空窗期”。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生育医疗费用省内异地“一站式”结算已服务700余人次,生育津贴发放渠道优化至个人账户,实现“即申即享”。这些举措不仅简化了流程,减轻了家庭垫付压力,更以数字化手段提升了服务温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五年来,郴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从沙洲出发,将“为民初心”化作遍布城乡的生动实践。一把小黄姜“长”成大产业,一座座村庄焕发新颜,一条条就业创业之路越走越宽,一张张学童笑脸绽放校园,一份份健康守护温暖万家……点点滴滴,汇聚成郴州大地的民生暖流。

这份以实干书写的民生答卷,厚重而温暖,彰显了“民生温度”与“发展厚度”的有机统一。踏上新征程,郴州将继续不断为民生福祉“加码”,为美好生活“加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郴州新篇章。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唐哲宁 谷学军

一审:何海瑶

二审:袁勇杰

三审:李科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