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宗(1426--1488年),字承芳,山西阳城匠礼村人。明天顺初年(公元1457年)考中进士,开始走上仕途,先后居官于天顺、成化、弘治三朝,那时的官场已不像明初那样严整,官吏贪黩渐成风气,杨继宗身处其中,却不为之所染,以至当时掌权的太监汪直都承认:“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杨继宗虽仅官至按察使,但却名留青史,成为后世敬仰的一代贤臣,他一生为官,刚正廉洁,不徇私情,敢于同权贵和恶势力作斗争,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人将他同东汉时期著名的清官杨震相提并论,称他为“廉中之廉”。
杨继宗
原 文
杨继宗,字承芳,阳城人。天顺初进士。授刑部主事。囚多疫死,为时其食饮,令三日一栉沐,全活甚众。又善辨疑狱。河间获盗,遣里民张文、郭礼送京师,盗逸。文谓礼曰:“吾二人并当死。汝母老,鲜兄弟,以我代盗,庶全汝母子命。”礼泣谢,从之。文桎梏诣部,继宗察非盗,竟辨出之。
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以一仆自随,署斋萧然。性刚廉孤峭,人莫敢犯。而时时集父老问疾苦,为祛除之。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遇学官以宾礼。师儒竞劝,文教大兴。
御史孔儒清军,里老多挞死。继宗榜曰:“御史杖人至死者,诣府报名。”儒怒。继宗入见曰:“为治有体。公但剔奸弊,劝惩官吏。若比户稽核,则有司事,非宪体也。”儒不能难,而心甚衔之。濒行,突入府署,发箧视之,敝衣数袭而已。儒惭而去。中官过者,继宗遗以菱芡、历书。中官索钱,继宗即发牒取库金,曰:“金具在,与我印券。”中官咋舌不敢受。入觐,汪直欲见之,不可。宪宗问直:“朝觐官孰廉?”直对曰:“天下不爱钱者,惟杨继宗一人耳。”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闻母丧,立出。止驿亭下,尽籍廨中器物付有司。惟携一仆、书数卷而还。
服除,以右佥都御史巡抚顺天。畿内多权贵庄田,有侵民业者,辄夺还之。按行关塞,武备大饬。星变,应诏陈言,历指中官及文武诸臣贪残状,且请召还中官出镇者。益为权贵所嫉。治中陈翼讦其过,权贵因中之,左迁云南副使。
孝宗立,迁湖广按察使。既至,命汲水百斛,洗涤厅事而后视事,曰:“吾以除秽也。”居无何,复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三司多旧僚,相见欢然。既而出位揖之曰:“明日有公事,诸君幸相谅。”遂劾罢不职者八人。未几卒。
继宗力持风节,而居心慈厚,自处必以礼。为知府,谒上官必衣绣服,朝觐谒吏部亦然。或言不可,笑曰:“此朝廷法服也,此而不服,将安用之?”为浙江按察时,仓官十余人坐缺粮系狱,至鬻子女以偿。继宗欲宽之而无由。一日,送月俸至,命量之,则溢原数。较他司亦然。因悟仓吏缺粮之由,将具实以闻。众惧,请于继宗,愿捐俸代偿。由是十人者获释。尝监乡试得二卷,具朝服再拜曰:“二子当大魁天下,吾为朝廷得人贺耳。”及拆卷,王华、李旻也,后果相继为状元。人服其鉴。天启初,谥贞肃。(摘自《明史》卷一五九·杨继宗传)
解 读
杨继宗,字承芳,是阳城人。天顺初年考中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当时监狱犯人因病而死的较多,杨继宗下令为他们改善饮食,每三天让他们洗浴一次,使很多囚犯得以继续生存。杨继宗又善于辨明疑案。河间府捕获了一个强盗,派遣乡里村民张文、郭礼押送京师,途中强盗乘二人不备逃走了。于是张文对郭礼说道:“按照明朝法令,我们两个人都应当同死。你母亲年老,又缺少兄弟,让我来代替强盗,希望能保全你母子性命。”郭礼哭泣而谢,听从了张文的安排。张文被押解到了刑部,杨继宗通过审问发现张文并非那个强盗,后经过刑部官员们激烈的辩论,最终将二人释放。
成化初年,经太子太保王翱的推荐,杨继宗被升任为嘉兴知府。杨继宗赴任时仅用一个仆人跟随,官署书斋也都清朴无华。他生性刚正廉洁孤独冷峭,人们都不敢有所冒犯。然而他却能经常召集乡间父老询问疾苦,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他大力兴办社学,规定民间子弟凡年满八岁不去上学的,就要处罚他们的父亲或者兄长。他对老师非常尊重,每当遇到学校的老师时就主动行宾客之礼,一时间府内教师儒生竟相劝学,嘉兴地区的教育事业由此蒸蒸日上。
御史孔儒来嘉兴清理军籍,经常有人因为一点点小事被他鞭挞而死,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冤案。杨继宗张榜告示说:“有被御史杖责致死的,其家属可来府衙报告名姓。”孔儒得知后对杨继宗十分恼怒。杨继宗就去拜访孔儒说:“作为御史,你的职责是监察、劝诫和惩办官吏。挨家挨户稽查百姓,则是地方官府的事情,不是你御史的管辖范围。”孔儒无法与之争辩,但心里却深为忌恨。临行前,他突然闯入府衙,打开杨继宗的箱筐察看,希望能找到其贪腐的证据,发现里面只有几件旧衣服而已,于是惭愧而去。有经过嘉兴的太监,杨继宗送给他们的只是菱角、芡实之类廉价物品和历书等。遇到个别太监索要钱财,杨继宗就制发正式公碟去领取府库里的金银,并说:“钱都在这里,请给我写一个字据。”太监吓得咋舌不敢接受。杨继宗进京入觐,大太监汪直想要见他,却遭到杨继宗的坚决抵制。明宪宗问汪直:“朝觐官中谁最廉洁?”汪直回答:“天下不爱钱的,只有杨继宗一个人。”
九年任满,杨继宗被破格升迁为浙江按察使。他多次冒犯太监张庆,张庆哥哥张敏在司礼监,经常在宪宗面前诋毁杨继宗。宪宗说道:“你说的不就是那个不要一钱的杨继宗吗?”张敏惶恐不安,写信给张庆说:“好好对待杨继宗,皇上已经知道他这个人了。”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杨继宗立即办理离任手续回家奔丧,走的时候将官署中的器物全部清理交付给官府,只带着一个仆从、几卷书还乡。守丧结束后,杨继宗以右佥都御史巡顺天府。顺天有许多权贵的庄园,只要这些土地有从老百姓那里抢来的,就把它没收还给百姓。他还巡查关塞,武备得到很大整饬。遇到星辰变异,杨继宗应诏上疏陈言,他历数宦官和文武诸臣贪污残暴的状况,还请求将镇守边关和要塞的宦官召回朝廷,因此更加被权贵们所嫉恨。治中陈翼奸告他的过失,权贵们趁机污告中伤他,他因此被降职为云南副使。
明孝宗即位后,杨继宗改任湖广按察使,这里贪腐之风甚烈。到任后,他让人打来上百斛水,把厅衙冲洗一番,然后再处理事务,他说:“我这是在清除污秽。”在任不久,又以佥都御史巡抚云南。在云南有许多杨继宗以前的老部下,大家一听他要来担任云南巡抚,都分外高兴,准备摆筵席欢庆一晚。见面后他离开座位向这些旧日僚友揖礼说道:“明天要办公事,望大家能给予谅解。”到了第二天,杨继宗就弹劾了八个不称职的老部下。后来时间不长,杨继宗便去世了。
杨继宗一生极力秉持风纪节操,但心肠仁慈忠厚,自己处事必定依礼而行。任知府时,拜见上司一定身着朝服,入京朝觐去吏部办事时也是如此。有人说不用这样,杨继宗笑道:“这是朝廷的官服,这时不穿,还什么时候穿呢?”他任浙江按察使的时候,有十几个管仓库的小吏因库粮缺少被收押入监,以至于倾家荡产甚至卖儿卖女都没有办法还清。杨继宗想从宽处理他们,却没有理由。有一天,下属给他送来自己的俸粮,他让人称量一下,发现多了不少,再称量别的官员俸粮,也都如此,他终于知道了仓库缺粮的原因。他准备向朝廷如实报告,吓得官员们纷纷向杨继宗求情,表示愿意拿出自己的俸粮来代替那些仓吏们赔偿。就这样,十多名仓吏都被放了出来。杨继宗曾监考乡试,发现两份好考卷,便身着朝服一再拜天道:“这二人必为天下人才之魁,我为朝廷得到这样的人才而感到高兴。”等拆开考卷,才知道叫王华、李文,后来二人果然相继考中状元,人们因此佩服杨继宗有眼光。天启初年,追赠谥号“贞肃”。
杨继宗“不私一钱”
启示
杨继宗作为明代成化、弘治年间的著名清官,虽没有官至将相,权倾朝野,却以“刚直孤峭”“廉中之廉”著称于世。他一生为官清正,不畏权贵,体恤民情,成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典范人物。其生平事迹与精神品格对当代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直面宦官集团的勒索与地方豪强的勾结,拒绝行贿,甚至公开痛斥权宦的腐败行为,其风骨令人叹服。一生弹劾不法官员数十人,即便涉及皇亲国戚也毫不退缩,时人称其“如寒潭孤月,不可狎近”。他清廉如水,不染一尘。离任嘉兴时,行囊仅书籍数卷,百姓泣送百里。史载其“不私一钱”,俸禄多用于接济贫士或修缮学宫。他拒绝一切官场潜规则,家中“门无私谒”,连日常饮食亦极简朴,其清廉程度被明宪宗赞为“天下第一清官”。他心系百姓,务实为民。在灾荒年间开仓赈济,甚至不惜以个人俸禄购粮救民;整顿赋役制度,严惩盘剥百姓的胥吏。他重视教育,兴办书院,资助寒门学子,主张“治民先治吏,安民先养士”。杨继宗以“刚直孤峭”的脊梁与“廉中之廉”的纯粹,在五百年后仍熠熠生辉。他的精神提醒我们:廉政不仅是权力的约束,更是灵魂的刻度;反腐败不仅是制度的博弈,更是文化的重塑。 当代廉政建设需从历史中汲取“清流”力量,以制度为盾、文化为魂,方能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生态,让清廉成为时代最深沉的气质。
来源:秦皇岛市直机关纪检监察工委
一审:胡石林
二审:黄欣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