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州门司镇水南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忙碌地整路基、除杂草、铺砂浆,挖掘机正在有条不紊地作业,项目建设现场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项目正如火如荼地推进,为该村通组道路硬化工程打下坚实基础。
俯瞰水南村,只见这条正在修建的产业路像一条长龙蜿蜒其间,全长近3公里,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串联该村楠竹、油茶等种植基地,更好地促进全村产业发展的“致富路”。
去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以工代赈”项目助力灾后重建,市发展和改革局积极争取“以工代赈”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资金9955万元,全市“以工代赈”项目涵盖全市8个乡镇48个受灾村的基础设施修复,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乡村道路维修硬化、农田灌溉设施修建维护、小型山洪沟治理等,共计实施以工代赈专项资金项目47个。为加快推进我市灾后重建工作,市发展和改革局在项目申报前期,积极克服天气恶劣、山路险峻的困难,深入一线实地勘察,科学规划、加速推进项目储备,确保项目早日精准落地,帮助受灾群众早日恢复生产生活。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救灾工作的艰辛与责任,但是看到现在一个个项目顺利完工,觉得经历再多艰难险阻都是值得的。”市发展和改革局工作人员欧慧琳说。
为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工程质量达标、群众受益最大化,市发改局创新三重监督机制,即工作小组定期抽查、理事会现场监督、村民自发巡查相结合,并组织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到项目建设全程指导、监督,全方位保障工程质量。
“我们主要到施工现场指导群众科学配比砂浆、安全支护、装模、砌坡、养护、收坡、加固、清基等,解决群众技术盲点,确保工程质量。”市发展和改革局工作人员陈清平说。
“我们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改部门十分关心,多次到现场来指导,对我们发放劳务报酬,还有项目安全管理这些方面进行督导检查,要求我们一定要严格把握质量安全,真正为老百姓做好事、做实事。”州门司镇水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胡训梅说。
截止目前,“以工代赈”项目共吸纳当地群众3500余人务工建设,预计发放劳务报酬万元3200万,人均收入0.9万元,获得群众高度认可。
“资兴市发改局在以工代赈项目实施中主要做好了以下三项工作,一是精准谋划项目,确保项目立项落地。根据群众的务工需求,精准确定了护坡、水渠、道路硬化等技术要求低的项目。二是精细全程管理,确保项目科学实施。发改局组建了3个监管小组,按片区进行现场监督指导,解决农民工技术盲点,确保工程质量。三是精心指导村民自建,确保劳务报酬顺利发放。突出以工代赈项目的赈济初心,指导村上组织村民积极参与项目建设,确保劳务报酬达到项目资金总额30%以上。”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刘丹说。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黄 珊珊
一审:黄珊珊
二审:袁勇杰
三审:董建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