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资兴市流华湾村:文明乡风润古村
2025-07-09 18:05:18 资兴发布 浏览量:

资兴市流华湾村:文明乡风润古村

近日,我市三都镇流华湾村成功入选“全国文明村镇”,成为郴州市乡村振兴的又一亮丽名片。这座依托红色文化、古村风貌和生态资源发展的村庄,通过党建引领、文明培育、产业融合等举措,实现了从“环境美”到“乡风美”、从“产业兴”到“治理优”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特色发展之路。

“三长制”织密服务网 基层治理显温度

在流华湾村的基层治理微信群中,村民发了一条关于污水处理设施漏水的视频,一位片长立即回复:“正在联系污水处理厂”,不久,就有专业的人员前去处理。还有村民在群里反映家门口自来水管漏水,擅长修理的村民组长立刻上门,几分钟就修好了水管。类似的情况在流华湾村的基层治理群里比比皆是。

流华湾村通过构建片组邻“三长制”组织架构,压实分级联系、分片包干责任,做到“户户有人联,事事有人管”,64名村民代表常态化联系815户群众,形成“10分钟服务圈”。建立“线上+线下”双服务平台:线上500人微信群实现“诉求秒回、问题快处”,线下对留守老人等特殊群体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今年以来,累计解决水管维修等民生实事56件,调解矛盾纠纷11起,群众满意率达98%。“三长”利用线上的微信平台和线下的走访平台,积极和自己联系的村民交流情况,帮助解决各项问题。

“志愿红”温暖古村落 共建共享结硕果

在流华湾村的青石板路上,总能看到这样一群身影——他们身穿红马甲,穿行在古巷荷塘间,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行动传递温暖。这支由30名村民组成的“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已成为古村落最动人的风景线。暴雨来临前夕,志愿者们对村内37户居住在溢洪道附近的村民,实行“一对一”包保。70岁的罗奶奶起初不愿撤离,志愿者三次冒雨上门,最终背着老人安全转移。

今年汛期流华湾村累计转移群众89人次,无一伤亡。在荷花盛开的季节,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小袁带领的“志愿讲解团”格外忙碌,游客来临时,他们穿着红马甲在“资兴市苏维埃政府旧址”前为游客义务讲解,日落时分,他们拿着工具认真地维护景区环境。“志愿红”用点滴行动温暖着千年古村,这些红马甲走过的每一步,都在为流华湾村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增光添彩。

“生态绿”扮靓新农村,蓝天碧水悦人心

漫步在流华湾村的青石板路上,荷塘碧波荡漾,白鹭掠过垂柳,古民居的飞檐翘角掩映在葱茏绿意中。这座600年的古村落,正以“生态绿”为画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拆危拆杂腾出的空地,如今已“大变身”——路旁香樟成荫,水边垂柳依依,村口古树下老人们摇扇闲谈,集中建房点旁的“新村菜园”里辣椒、玉米长势喜人。不远处,万亩冰糖橙基地绵延山丘,旁边的支部农村油茶随风摇曳。夕阳西下,古民居前响起欢快的广场舞曲。村民们在荷香与晚风中,享受着“生态绿”带来的幸福时光——这里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更看得见未来。

“古色韵”融合“文明风”文旅赋能促振兴

漫步流华湾村的青石板路,仿佛穿越时空长廊——飞檐翘角的明清古宅间,“家风家训”木牌悬挂门楣;斑驳马头墙上,“文明乡风”彩绘栩栩如生。这座活态博物馆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正奏响和谐交响曲。375栋修旧如旧的古民居中,袁家祠堂变身“红色讲堂”,木雕窗棂间回荡着党史故事;进士第老宅改造的“乡愁记忆馆”,陈列着村民捐赠的纺车、蓑衣。今年已开展研学活动110场,让3.8万游客触摸到了有温度的乡村文脉。2025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真正实现了“护了文物、活了文化、富了百姓”。

从红色古村到全国文明村镇,流华湾村以党建为笔、文明为墨,绘就了“三色融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村党委书记袁泽军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化文明创建,让村民既富‘口袋’更富‘脑袋’,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示范标杆,让文明乡风成为流华湾村最动人的风景!”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三都镇人民政府

一审:陈如婧

二审:黄欣

三审:董建锋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