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聚焦灾后重建 | 以工代赈:“烦心事”变成“舒心事”
2025-07-08 22:42:29 资兴发布 浏览量:

聚焦灾后重建 | 以工代赈:“烦心事”变成“舒心事”

“国家政策对我们少数民族山区的人都很好,‘以工代赈’的政策用到我们这里实施,在山区的那个竹子、木材材料现在就搞得出去了。”回龙山瑶族乡二峰村村民赵永茂说。7月3日,在回龙山瑶族乡二峰村,粗江垅组至大竹园组的山路上机器轰鸣,十余名村民挥汗如雨,正在加紧铺设水泥路面,这条通组路是两个村组出行和运输的主要道路。村民赵永茂在“以工代赈”项目上务工,每月能有 4000 多元的劳务报酬,家里的60余亩南竹以后运输也会更加便利。

回龙山瑶族乡二峰村粗江垅组至大竹园组的通组路,曾是该村产业发展的 “卡脖子” 路段。去年洪灾让本就崎岖的山路严重受损,为了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二峰村将“以工代赈”项目用于修缮硬化通组路、产业路,将群众的“烦心事”变成“舒心事”。

二峰村“以工代赈”道路硬化提质项目全长5.5公里,项目总投资230万元,将原本坑洼的砂石路提质改造成3.5米宽的硬化路,不仅解决了粗江垅组和大竹园组5000亩南竹的运输难题,更圆了560余名村民“出门不沾泥、山货运得出”的梦想。“每年对于那条路的维护、投入是最大的,所以我们希望通过‘以工代赈’能够把我们山区的这种防灾减灾的能力能够增强,也同时是圆了二十多年的这个产业路提质的一个梦。”回龙山瑶族乡二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赵春梅表示。

“民有所求、我有所为”是“以工代赈”的优势与目标所在。以前,村民们南竹运输困难、成本高,现在道路畅通,南竹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还进一步打通了乡村旅游循环产业路,为民族村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奠定了基础。“(‘以工代赈’项目)不仅让村里的基础设施能够得到很好的修复和改善,同时也能够让我们的受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入。”赵春梅说。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胡 恒珲

一审:胡恒珲

二审:黄欣

三审:廖英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