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警惕基孔肯雅热!广东佛山已超2000例感染
2025-07-22 23:55:31 资兴发布 浏览量:

警惕基孔肯雅热!广东佛山已超2000例感染

近期,广东佛山出现一起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7月21日,广东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健康局通报,截至7月20日,顺德区累计报告基孔肯雅热确诊病例215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目前,疫情还波及佛山禅城区、南海区部分区域。

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身上有黑白花纹的“花蚊子”)叮咬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我市毗邻广东省,且正值暑期旅游旺季,人员流动频繁,市民需警惕感染基孔肯雅热。

那什么是基孔肯雅热?人感染后有什么症状?如何预防?

image.png

一、基孔肯雅热的定义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靠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

目前在亚洲、非洲、欧洲和美洲等110多个国家已发现基孔肯雅病毒,如今该病借助气候变化与跨国旅行快速扩张版图,加上当前广东佛山出现暴发疫情,我市与广东毗邻,持续面临输入风险。

二、基孔肯雅热流行病学特点

传染源:主要为基孔肯雅热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患者在发病后的2至5天内处于病毒血症期,此时血液中含有高浓度病毒,是该病在人群中传播的主要传染源。在部分地区的丛林循环中,猴等非人灵长类动物亦可作为病毒的储存宿主。

传播途径:蚊媒传播是唯一的传播途径。携带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这两种蚊子在白天活动和叮咬,高峰期为清晨和傍晚。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基孔肯雅热可以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但有罕见的母婴垂直传播的报道。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保护性免疫力。

地理分布与本土流行特征:本病曾主要流行于非洲和亚洲。自2004年以来,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重现和暴发,并已扩散至超过11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欧洲和美洲。 在中国,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呈现出明确的本土化特点:

1.主要模式:“输入病例-本地传播”是我国当前主要的流行模式。

2.高风险区域:广东、云南等省份是既往发生过本地暴发疫情的重点地区。

3.关键媒介: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南至海南,北达辽宁,是我国基孔肯雅热传播的主要潜在媒介。

4.流行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季,与伊蚊的活动高峰期一致。

三、基孔肯雅热的临床表现

基孔肯雅热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热、关节痛、皮疹,可伴有头痛、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急性症状一般持续5-7天,部分病例关节疼痛可持续数月。

image.png

四、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的区别

两者的病原体不同,但传播方式及临床症状相似,两者的主要的防控措施都是通过清理蚊媒孳生地、杀灭成蚊等方式阻断传播。

五、基孔肯雅热的预防措施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因此,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控制传染源

对确诊及疑似患者进行防蚊隔离,隔离期至少为发病后5天(病毒血症期),以防止其通过蚊子叮咬将病毒进一步传播。及时进行疫情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环境治理与孳生地清除:清除或有效管理各类积水容器(如花盘托盘、废弃轮胎、瓶罐等),翻盆倒罐,填平洼地,疏通沟渠,从源头上杜绝伊蚊琴生。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措施

成蚊控制:在疫情发生时,可在专业机构指导下,在室内外采取空间喷洒或滞留喷洒等化学杀灭措施,快速降低成蚊密度。

个人防护

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

在外露皮肤和衣物上涂抹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Picaridin)等有效成分的驱蚊剂。

家庭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

避免在清晨和傍晚等伊蚊活动高峰期在树荫、草丛等蚊虫聚集地逗留。

特别提醒

近期有基孔肯雅热风险地区旅居史(如东南亚或广东佛山)来(返)郴的居民,一旦出现发热、关节痛、皮疹等症状,请立即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并告知旅居史,以便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病人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

资兴市疾控中心 0735-3322373

来源:郴州疾控 央视新闻 湘雅感控

一审:何海瑶

三审:廖英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