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陈桂芳向欧玉英喊出一句“妈妈”,这对曾经的老同事,因为守护,构建起血缘之外的一种亲密感情。
68岁的欧玉英出生于湖南省资兴市,只因当年的一句承诺,便承担起照顾患有精神疾病同事陈桂芳的责任,至今已有17个年头。
“她就是我的第二个女儿。”从每天的一日三餐到帮她洗澡洗衣,从每天的喂饭、喂药再到生病住院陪护,17年如一日,欧玉英如母亲般照料着只小了自己13岁的“女儿”。
母亲节,是一个感恩母亲的节日。让我们走进这位“同事妈妈”的生活,去了解这份已持续17年的“母爱”。
一碗饭开始的缘分
“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她饿到”
欧玉英的一天,是从照顾陈桂芳开始的。
初夏的阳光,虽来得越来越早,但欧玉英早上6点起床时,太阳还未升起。
洗漱结束后,欧玉英便开始为陈桂芳准备起早餐。“昨天吃的是烧麦和稀饭,今天就是米粉。”早餐每天都有“新花样”,但一个鸡蛋、几样水果,是陈桂芳早餐的“标配”。“先照顾她吃饭,我再回家给自己和老伴做饭。”欧玉英说。
欧玉英正照顾陈桂芳吃早餐 受访者供图
欧玉英和陈桂芳的结缘,也是从一碗饭开始的。
2007年,欧玉英和陈桂芳同在资兴市东江木材综合厂工作,虽不是同一个部门,但欧玉英却了解她的经历。“她不是本地人,患有家族性精神疾病,到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发作,母亲和妹妹也有这个病,弟弟又在广东意外去世……”
见陈桂芳无依无靠,以前厂里的同事便轮流给她送饭,但之后都没能坚持下去。
“当时,厂里的工会主席找到了我,说她情况实在可怜,我们住得比较近,有时间就去给她送口饭,也不至于饿死。”回忆起10多年前的场景,欧玉英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当时想都没想就答应了,说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绝不会让她饿到。”
欧玉英没想到的是,这一句承诺,需要用17年的时光去践行。
一份情孕育的关怀
“就是桌上多一副筷子,我也当是多一个女儿了。”
自然,作为被照顾者,陈桂芳的一天,也是从一份热腾腾的早餐开始。
早上7点钟,欧玉英端着早餐、踏着初夏的朝阳走到陈桂芳家里。10分钟左右的路程,欧玉英也嫌远了。“主要是担心她。”欧玉英说。
陈桂芳吃早餐的间隙,欧玉英同样没闲着,帮她收拾家里、拖地、晒被子。“她住在一楼,湿气重,一出太阳我就帮她晒被子。”欧玉英表示。
吃完早餐,欧玉英就要哄着陈桂芳吃药。“每个月买药看病都要2000元左右,还有每年的体检,给她买衣服……我每个月3100元的退休金,基本上都花在她身上了。”
从“有时间送碗饭”,到如今无微不至的看护,转折在2008年。
欧玉英帮陈桂芳梳头、清洗 受访者供图
“我照顾陈桂芳快两年的时候,她父亲有一天来到单位,和我说,厂里的同事都说我把她照顾得很好,就想把她托付给我。”欧玉芳知道其中的责任,不敢贸然答应,但经不住老人的恳求,还是接过了这副担子。“就是桌上多一副筷子,我也当是多一个‘女儿’了。”
但事情远不止“桌上多一副筷子”这般简单。
日常的照顾几乎占据了欧玉英全部的空闲时间,一遇上陈桂芳生病,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资兴、郴州的医院,全都跑遍了,有时候还得借钱给她看病。”欧玉英说。
物质的短缺还能克服,但突发情况有时会让欧玉英“手足无措”。
“记得2014年的大年三十,我去给她送中饭,看到她躺在床上很难受,上手一摸发烧了。”大年三十的街头,很难看到出租车的踪影,欧玉英独自在寒风中等待半个小时左右,才拦到一辆出租车。
测体温、化验、开药、打针,直到凌晨3点,陈桂芳才退烧,当欧玉英想起还要回家做年夜饭时,已是大年初一。
让欧玉英欣慰的是,17年的照顾,陈桂芳有时会出现短暂的清醒。“她有时会握着我的手,喊我‘妈妈’,说我辛苦了。我觉得很值得。”
一家人温暖的接力
“等到哪天我照顾不了,你要当好妹妹的职责,照顾好姐姐”
欧玉英在照顾好陈桂芳吃饭、吃药后,便返回到资兴市东江街道东路社区的家里。
东路社区的一天,是在老人们的下棋声里开始的。和煦的阳光吸引着小区的老人们走出家门,健身或下棋。
“都是老同事,退休后培养了一些小爱好。”欧玉英曾经也有自己的爱好——骑行,但却没能坚持。在她的记忆中,17年来,自己骑行最远的地方,是在离家24公里外的瓦窑坪。“上次有朋友邀请我去江西参加骑行比赛,我拒绝了。”原因就在于要照顾陈桂芳。“天气好的话,我就带她在江边走走,去超市逛逛。”
欧玉英不敢离开太久,是怕陈桂芳走得太远。
“记得有次带她去医院检查,拿检查单一小会的时间,就找不到人了。”找遍医院、回到陈桂芳住的地方都不见人,欧玉芳赶紧报警求助。
一筹莫展之际,欧玉英突然想到陈桂芳曾对她说过想坐车回衡阳市耒阳老家,加上她平时最喜欢坐车,会不会是一个人坐车回了老家?想到这,欧玉英和丈夫立马赶到耒阳寻找,在当地公安等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终于在离县城30多公里外的乡镇集市上找到了她。
穿过热闹的人群,欧玉英上楼回家,日益增长的年纪,加上腰腿疼的老毛病,让她爬上四层楼也略显吃力。
欧玉英照顾完陈桂芳后回家给自己和老伴做早餐 摄影 李芳森
坐在沙发上休息的时间,欧玉英打开了手机相册,里面多是陈桂芳与家人的照片。欧玉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去年在家里帮陈桂芳过生日的照片,丈夫、女儿、孙子,都在为她庆祝。
“只要我身体允许,就会一直照顾她。”常年的相处,欧玉英早已把陈桂芳当作了自己的“女儿”,家人们也把她当成了家庭里的一员,丈夫和女儿有时还会帮忙照顾。“我时常跟女儿说,我这辈子会好好照顾你桂芳姐姐,等到哪天我照顾不了,你要当好妹妹的职责,照顾好姐姐。”
说这话的时候,欧玉英泪水浸湿了眼眶,声音早已哽咽,既是对女儿的亏欠,也是对陈桂芳放不下的牵挂。
休息一会儿后,欧玉英站起身来,开始去厨房给自己和70岁的老伴准备早餐。
离欧玉英家的不远处,是穿城而过的东江水,如同这份特殊的“母爱”,江水缓缓地流淌着……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
作者:李芳森
编辑: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