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型婚育文化
2024-03-17 12:26:54 资兴发布 浏览量:

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型婚育文化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规律的深刻揭示。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更高要求。近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点任务,提出了“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等要求。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倡导健康文明的婚育文化是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导意见》均提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将其作为做好宣传引导的重要内容。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将其融入新型婚育文化建设,有助于加强文化支持,倡导尊重生育的社会价值,重视家庭建设,推进婚俗改革,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当前,要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和生育观念转变,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新型婚育文化,促进家庭和谐幸福。

从传统生育观念到现代生育观念的重大转变

人类的“生育行为”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生殖行为”,其差别突出表现在生育文化上。以家庭观念为特征的生育文化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于家庭内部成员和社会成员之间的长期互动,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随着时代发展而变迁。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养老送终,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过程,也是传统生育观念的核心理念。子孙满堂、多子多福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人生“大福大贵”的圆满象征。值得注意的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养老送终等观念看似都是“道德”层面的要求,其实背后都附着了经济上的理性选择。比如,在生活和医疗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多子多福”的子女数量追求,本质上是对高死亡率的风险对冲,是一种经济理性。生殖崇拜与母性崇拜等文化就是这种理性的感情延伸和人文内化。

从社会学视角看,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就是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及其变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演变过程。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经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到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再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转变的过程,进而出现以少子化老龄化为特征的人口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生育观念随之发生转变。在现代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让家庭子代存活概率已不再是问题。在家庭内部资源有限、社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家庭的生育模式转向“少生优生”。这种家庭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反映的是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与人口再生产的内在联系。

生育文化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系统性结果,反映人们关于生育行为的态度和看法。从传统到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变在生育目的、生育数量、性别偏好和时间考量四个方面都有所体现,但最明显的是生育数量和性别偏好的变化。在生育数量上,群众秉持的生育观念从“多子多福”转变为“养育孩子,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在性别偏好上,一个突出的变化是,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家庭对生育男孩的态度大致经历了从“多男偏好”到“有男偏好”“双全偏好”再到“两男恐惧”的变化。对于今天的育龄青年来说,他们的生育观念正在从强调孩子数量转向重视孩子质量,家族传承的观念逐渐淡化,更加关注孩子对个人生活的影响。

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和生育观念转变,构建新型婚育文化

随着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相继发生,整个社会向“现代化”转型,在此过程中生育子女的社会价值逐渐被发掘和重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第一次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具体深入阐明“两种生产”理论,提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口再生产)两者紧密关联、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社会存在、延续与发展的基础。“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是否生孩子和(如果生的话)生多少孩子依然是人一辈子面对的最重要和最大的决定之一,但生育子女不再仅仅是家庭内部事务,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公共事务。“生孩子既是家事也是国事”这一认识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着眼于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眼于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深化改革,破除影响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等制约因素,提高人口治理能力和水平。把握人口发展趋势和生育观念转变,构建新型婚育文化要坚持“两个结合”和新发展理念,深刻理解“两种生产”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要注重继承和改造传统家庭观念和生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引导广大群众重视家庭建设,自觉践行男女平等、适龄婚育、优生优育。更重要的是,发挥新型婚育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引导广大群众自觉成为新型婚育文化的推动者、实践者、宣传者,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社会氛围。

来源:中国人口报

编辑:王杰勇

二审:林依娜

三审:廖英武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