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廉政文化 | 从古代“为官之道”看“廉洁之道”
2024-06-14 16:19:27 资兴发布 浏览量:

廉政文化 | 从古代“为官之道”看“廉洁之道”

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清官廉吏、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廉洁事迹,他们用行动传承了厚德养廉、公而忘私、清正自守、光明坦荡的廉洁理念。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作为党员干部,必须念好“为官之道”这本真经。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代“为官之道”故事,感受清廉之风。

1公孙仪——嗜鱼不受鱼

战国时期鲁国相国公孙仪特别喜欢吃鱼,人们争着送鱼给他,但均被拒之门外。他的弟子们劝他说:“你既然喜欢吃鱼,就该收下人们送来的鱼,为什么不接受呢?”公孙仪深刻地分析到:“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才不肯接受鱼。如果接受了别人的鱼,到时候就要迁就别人。迁就别人,就是徇私枉法。徇私枉法,就难免被罢官。如果我的相国职务没有了,这些人也一定不会再给我送鱼了。到那时我又没薪俸自己买鱼,还能再吃到鱼吗?”

启示

公孙仪嗜鱼但拒鱼的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被人们传为美谈,就是因为他能够清醒认识个人好恶与事业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始终做到管住小节,抵御诱惑,慎其所好,清白做人,堂正为官。

2王琦——清介自持 死不受馈

明朝初年王琦,曾出任过御史,山西、四川等地提学佥士。为官30多年,正气服人。晚年的他无薄产,也无婢仆,家中储存的米粮,常常不超过一石。当时杭州太守胡睿闻讯而馈之,王琦却说:“在官叨禄,周贫宜粟,今我无功于朝廷,岂敢领受?”他坚拒不受。有一年大饥荒,冬天杭城又突降大雪。王琦不能外出,家中又无粒米,饥寒交迫,以纸代衣御寒,终日僵卧床上。邻居都说:“当今地方官都雅重你,只要你开口,何所不举,你又何苦呢!”王琦却说:“吾求无愧于心耳!心苟无愧,虽饥且寒,无不乐也。”后来大雪几日不停,仍不肯接受他人帮助,这一个昔日中央直管的王琦,竟然因饥寒而死。太守闻讯也前往吊唁,并以“素持廉介,死不受馈”迎祀乡贤祠。

启示

王琦为官清正不阿,做事但求无愧于良心。党员领导干部用权应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谨慎用权、为民用权,真心实意为职工谋利益,真正做到在修身中养德,在清廉中立身。

3包拯——不持一砚归

北宋年间,朝廷纳贡砚台,当时的权贵、大臣、学士们都以家中存有几方端砚为荣。康定二年,包拯升任岭南端州知州。一日,一个贵门亲临州府,送包拯一方石砚,说道:“大人每日躬笔耕耘,急需上砚。现送得一方,呈与大人,以为万民造福。”包拯说:“我这么多年皆用普通石砚,如此高贵的,当呈圣上所用,我用则糟蹋了。”说罢,他坚辞不受。后来,又有人来送端砚。他开着玩笑拒绝说:“如今我来到产端砚的端州,便收端砚;明日去产金的金岭,又受金子,我岂不成了天下鼎鼎富有的珍玩大盗吗?”庆历三年,包拯即将离任,当地精制一方好砚,赠给他作纪念,他也婉言谢绝。

启示

包拯为官30多年,视廉洁为做官之根本,清心寡欲,刚正不阿,正是由于他的铁面无私,坚持正义,坚持清正廉洁,中国的老百姓都称他为“包青天”。他的事迹将会永远传颂下去,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应该向包公一样去做一个清正廉洁的人。

4于谦——两袖清风 只留清白

于谦到河南、山西上任时乘普通骡车,无锣鼓仪仗,无卫兵侍从;明查暗访时,也都轻骑而行,从不惊扰百姓。当时,外官每年回京述职,向权臣国戚馈送重礼已成风气。但于谦一身正气,从不随波逐流,每次都是两手空空。有好心人劝他随风入俗,“不送金银,送些土特产品也行啊!”他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你看,我这不是带去了两袖清风吗?”并做《入京》诗一首:“手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便由此而来。

启示

于谦一生清廉正直,为守护黎民、保卫国家,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踏踏实实地干实事,挽狂澜于既倒,定大局于危难。“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于谦一生的写照,也应该是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座右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老老实实做人、干干净净干事。”我们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住考验,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尽善尽美,为实现局“百亿住建”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编辑:陈如婧

二审:林依娜

三审:匡文芳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