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廉洁文化沃土,廉动警营在“廉洁文化”栏目推出了历史文化源流系列,对上述10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性思想进行专题介绍,进一步夯实清正廉洁思想根基、涵养廉洁自律道德操守,教育引导全警不断强化党性修养、宗旨意识和道德情操。本期,小编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民为邦本”。
民为邦本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的重要性
2021年2月20日,他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他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处理党群关系时,他强调:“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老百姓奔好日子。”
在系统阐释“中国梦”时,他说道:“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而最终是“不断为人民造福”。
民为邦本
源出《尚书》 代代传承
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 《 尚书·五子之歌》
夏后氏之祖大禹有训,民众只可亲近,不可贬低,民众为国之根本,根本巩固,国家才能安定。其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句,一般习惯引作“民为邦本”,意在强调民众为国家根本,是古代“民本”思想的集中表述。
壹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作为根本的人民得到稳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凸显了“人民”在政治中的关键地位。将民众视作治国理政的根本,可见中国古代圣贤远在数千年前即已萌生的远见卓识及深沉真挚的政治意识。
贰
民众是构成国家最基本的要素,倘无民,何以为国?恰如汉初名臣贾谊反思秦亡之鉴后而提出的命题:“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南宋大儒朱熹更是在给《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作注时加以申发:“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如此,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在悠长古史中不断被强调与抬升。
叁
中华民族的“民本”思想早已与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至上”的理念融为一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机结合。
民为邦本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人民是社会物质生产的承担者,社会由之得以运转,经济由之得以发展,文明由之得以延续,国家遂得以存在。没有人民周而复始、勤劳不辍的生产营造,国家这一概念简直无法想象。故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先生说:“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此,人民之日用衣食也是讨论“民为邦本”不能回避的话题。
《古三坟·气坟·人皇神农氏政典》也有“民惟邦本”的表述,原文作:“正天时,因地利,惟厚于民。民惟邦本,食惟民天。”着重指出了民心民情之所系,首先在于民众的温饱问题,即常语所道“民以食为天”。
《尚书·皋陶谟》中大禹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尚书·武成》说:“重民五教,惟食、丧、祭。”食居第一。
《贞观政要》卷八《务农第三十》云:“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这些表述,简单明确地说明了一条道理:民众的生产支持了国家的运行,但对民众的征发要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民众就无法忍受了。无人民,国家如同折根之木,断流之水,焉能长存?
民为邦本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民为邦本”的政治思想
与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原则不仅相融通
而后者更是对前者的超越与升华
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起
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这是党所一贯秉持的指导思想之引领
也与自身文明的深层内核一脉相承 高度契合
正所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只有如此,我们党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拥护,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超越性继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对国家和民众关系的理解以及在古代国家治理当中的实践作用对当下及未来仍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中华民族至高愿景的古语
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 绵绵流播
走进新时代
走进中国共产党人宏伟蓝图中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编辑:林依娜
三审:廖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