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竹海瑶乡 幸福生态连坪
2014-02-26 08:17:55 资兴发布 浏览量:

  本网讯(通讯员 王跃华 何巧梅)一边是高耸入云的八面山,一边是碧波荡漾的东江湖。山水之间,就是美丽的连坪瑶族乡。

  2013年,一张量身定做的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要考核内容的“新考卷”摆在连坪干部群众面前。“楠竹瑶乡”——连坪,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和主攻方向,唱起了“楠竹连坪、生态连坪、幸福连坪”的主题曲。

  山壮美,水灵秀,6万亩竹林无边无际,郁郁葱葱,成为了瑶民们致富的绿色银行,也铺就了连坪乡的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国土面积95.3平方公里的连坪乡总人口只有2271人(其中瑶族人口968人),却拥有6.3万亩竹林,人均竹林面积达45.76亩;还有6394亩原始森林和原始次森林,竹木资源确实丰富。

  原本靠山吃山,单靠砍伐竹木,山民们就不愁生计。但是乡党委书记李攀一句话道出了山民们的心声:“好资源不如好产品,好产品不如好生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我们最大的财富。管护好山林竹木,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财富。”

  为此,连坪乡从管护入手,不断做大做强楠竹产业。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鼓励支持楠竹改造、楠竹新造和推广春笋冬出新技术,年内完成楠竹高标准改造1000亩,楠竹新造800亩。建立5个“春笋冬出”基地200多亩,产生经济效益60多万元。竹更多、山更绿、产出更丰富,楠竹产业进一步成为瑶乡人民的摇钱树。

  要多种少伐,同时还要增加收入。为此,乡党委政府引导山民大力发展竹木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加收益。

  在原有的竹地板条、竹胶板、竹拉丝等竹制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该乡又成功引进竹木工艺品加工企业。经过加工增值,原来15元一根的竹子可以卖到300多元,增加经济效益20倍以上。效益高了,原材料的消耗自然就少了,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竹林底下遍地金,生态越好,宝贝越多。在做好地上文章的同时,连坪乡还特别注意做好林下生态经济的大文章。

  连坪瑶族乡属于典型高寒山区。他们因地制宜,依托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环境,大力发展高山香菇、中药材、野生芥末、无公害生态冷水米等特色生态产品,大打生态品牌,把自己的产品卖出更高的价格。

  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搭起大棚,利用原来废弃的竹木屑人工种殖香菇。目前,该乡已经发展香菇种植基地40余亩,销售收入超过240万元。还组织成立了香菇专业合作社,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力争打造连坪高山香菇品牌。开辟天麻试种基地10余亩。

  山林之下多有奇珍,林蛙就是其中一种。林蛙每年9-10月下到山边的稻田中产卵。利用林蛙这一习性,该乡大力推广一种最生态环保的养殖林蛙的方法——围膜护蛙养殖法。

  收完中稻,在山边的田里少量蓄水,在田埂边掏出一排排泥洞,营造适合林蛙产卵的环境。四周再围上一层太阳膜。晚上林蛙成群结队从山坡上跳入田中产卵,产完卵后无法跳出围膜,只好躲入泥洞等待村民清早过来将它们收入囊中出售。围膜还可以挡住鸡鸭,保护林蛙卵和随后长成的小蝌蚪。待长成小林蛙后,撤去围膜,放小林蛙回归山林。

  通过推广围膜护蛙技术,该乡的八面山林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林蛙3000公斤,实现经济收入近20万元。

  利用类似的方法,山民们将盛产石蛙的山涧、溪流用纱网围住,定期投食,定期定量捕捉石蛙,既保证石蛙的自然繁殖,又让山民多了收入,实现了保护生态和增加收入的双赢。

  差异化考核让地处瑶山深处的连坪不再为经济总量、项目财税等任务去绞尽脑汁。新考卷让连坪更能集中精力抓生态、促民生、建小康。乡长欧青华说:“在抓好生态经济的同时,改善民生,挖掘和保护民族文化是我们的另一工作重点。”

  据了解,为改善民生,2013年该乡完成了上连集镇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了600多人饮用水问题。安装了32盏太阳能路灯,实现了节能环保,方便了群众和学生出行。提前启动实施了青连公路道路提质改造工程,新增了道路安保设施,改善了通行条件。“幸福连坪”已成为山民们的共同感受。

  同时,投资300万元,修建了瑶族风情一条街;投资50万元,建成了瑶族文化活动中心。街道的民居全部安装了瑶家民居特有的万字窗,加挂了‘木挂落’。瑶山上下,民族风情荡漾。

来源:本网原创

作者:王跃华 何巧梅

编辑:龙志飞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